新约综览1
课程
新约圣经27本书,是好几位作者在圣灵默示之下于不同的时期写成。为了有系统的了解新约圣经;讲者按着每卷书,从历史背景、作者介绍、写作目的、书卷主题逐一介绍,引导弟兄姊妹全面性地鸟瞰新约各卷的重要信息。
你想预览课程吗?请看看第一课!
这是课程大纲:
1. 新约背景-引言新约圣经是由神的灵感动祂的使徒们所写成的,后来经过初期教会之收集及 公认,成为今日的新约圣经。 新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重点。 |
2. 新约背景-两约间之历史从旧约圣经的最后一卷玛拉基书,到新约圣经的第一卷马太福音,这四百多年的时期称为「静默时期」。 因为没有先知出现,也没有神的启示。但在政治上,这是一段最不静默的时代。 |
3. 新约背景-变革和预备宗教变革:从旧约之完成至各种宗教集团之出现。 耶稣基督降临之预备,可从三方面简述。 |
4. 新约背景-新约正典历代基督徒都相信圣经正典是神的话,有最高的权威,是信仰与生活之准则。 「正典」是度量的竿或杖,亦即「标准」,一切真理准绳。 |
5. 四福音导论初期教会将四福音放在新约正典之首,由于它们是使徒行传及新约书信被建造的根基。 四福音植根于旧约,并应验旧约的预言,同时也提供新约圣经其他部份的历史和神学背景。 |
6. 四福音之信息四福音书乃是从四方面来启示主耶稣,反映了神儿子降世这真理的丰富。 这些书信写作的目的是唤起并强化对基督耶稣的信心,同时也是引导信徒更完全明白认识祂身份的位格、工作以及祂的主权(Lordship)。 |
7. 马太福音综览-简介作者渐进式地指出主耶稣是旧约应许之弥赛亚,及他来之目的是要带给以色列弥赛亚之国度,但却遭以色列人弃绝与弃绝之后果。 本书可分为八大段。 |
8. 马太福音综览-本书特征本书具有浓厚的犹太色彩,且对犹太习俗未加解释,因当时的用意是专为犹太人而写的。 |
9. 马太福音综览-王的背景从王的家谱、王的诞生、王的早年三方面,马太特别指出耶稣为王之特性。 |
10. 马太福音综览-王的预备(一)在三方面,作者记述耶稣事奉的预备时期。 约翰是王的先锋,耶稣有先锋为他开路,此点指出他的王性。 耶稣的受洗是他正式传道的开始 |
11. 马太福音综览-王的预备(二)耶稣受试探之目的是要显出他的完全可靠性,他不会被试探而犯罪,故此他可配作犹太人之弥赛亚,建立旧约应许之国度。 王的先锋被囚在监里,是耶稣广大宣道之开始。马太福音展示了神的计划。「天国」是此书的中心要旨 |
12. 马太福音综览-王的宣言耶稣走遍加利利一带,以神迹奇事支持他所传的天国福音。在时机成熟的剎那,耶稣拣选一大山上的平原,向有心追求国度的群众阐明进入天国的标准,及作为天国国民应有的生活。 |
13. 马太福音综览-王的权柄(一)马太把耶稣在不同时期与场合所行的神迹综合报导,分作三组,第一组是医病的神迹;第二组是能力彰显的神迹;第三组是复元的神迹。目的乃是指出耶稣是犹太人的王。 |
14. 马太福音综览-王的权柄(二)耶稣从众门徒中(9:37)挑选十二人为「特使」,使他们所作所为都能代表耶稣,是耶稣在地上时的代表。 在差遣前,耶稣传授他们行弥赛亚神迹的「权柄」,叫受惠的人能接受使神迹发生的神,已差派弥赛亚来临,赐天国予以色列人,期待他们悔改成为天国门徒。 |
15. 马太福音综览-王的被弃(一)马太记载以色列逐步拒绝耶稣为他们的王。他首先记耶稣差派十二门徒到处传天国的福音,祂自己也亲往各地传道,可是他们的努力,非但收不到如期的效果,反而到处受人拒绝。 马太福音中最主要之目的,是要追溯犹太人拒绝耶稣来建立其国度的过程与因由。 |
16. 马太福音综览-王的被弃(二)马太福音12 章乃全书最重要的一章,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,指出耶稣与以色列间之关系破裂,由于以色列人拒绝基督,而有一个「新时代」之转移。神的国度要从他们夺去,交给那能结果子的世代。 |
17. 马太福音综览-被弃的后期此段记耶稣被弃后之工作,王被弃之后期(14~16章)一方面继续指出以色列弃绝祂为王,另一方面指出耶稣虽然被弃,却仍施行公义王权。 |
18. 马太福音综览-王的训练当主第一次宣告祂要上十字架后(16:21),祂已开始计划集中精力训练门徒,装备他们继续传天国的福音。祂深知自己必要离开他们,离开他们后,门徒怎样可以自立呢?故此祂特别带门徒到处传道,边行边教,充实他们。马太由第17章至20章止,共选了十大训练的题目,记述主如何造就祂的门徒。 |
19. 马太福音综览-王的受难当王训练门徒完毕后,祂便进人耶路撒冷,最后一次公开宣告祂是弥赛亚王。从那日起至祂被钉十架、埋葬止,共为期一周,这是主因被拒而受苦的一周,称为「受难周」。 |
20. 马太福音综览-橄榄山论谈耶稣为选民的硬心而难过,以至为圣城哀哭后,随即离开那里,带门徒至殿东之橄榄山上,与他们话别,预告他将重回地上执掌王权, 40并指出他回来前世界将要发生的事,是为著名的「橄榄山论谈」,此是马太福音里第五篇,也是最后一篇论谈。 「橄榄山论谈」的主题,可分为四部分:(1)人子复临前的预兆 (2)复临的情景 (3)因人子复临的劝勉 (4)人子降临后的情况 |
21. 马太福音综览-王的复活耶稣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,没有此事,就没有基督教,耶稣的复活带出三个意义: |
22. 马可福音综览-简介马可福音是四福音书中最短、最简单的一卷,记基督一生的服事,以及祂的死,以证明耶稣基督乃是旧约预言所指「神的仆人」,神的弥赛亚。 |
23. 马可福音综览-历史背景马可的信息,一般来说,是向外邦人而发,特别以罗马人为对象。由彼得口授,马可笔录,把第二本福音书撰写下来,成为马可福音。基本上,他在本福音书中强调耶稣是耶和华的仆人。上半部重点是基督的事奉。下半节聚焦在基督的受苦。 |
24. 马可福音综览-神仆的背景马可下笔时便开宗明义记述神仆耶稣的工作,这是「仆人的传记」,而且节奏快速。 |
25. 马可福音综览-神仆的工作(一)作者简单述说神仆准备时期后,便马上开始记述祂的工作。他跳过了神仆早期在犹大宣道之事迹,直接记载祂在加利利宣道时期的工作。作者以神仆福音的大本营──迦百农为起点,分二大循环。 |
26. 马可福音综览-神仆的工作(二)马可引述了以色列国家领袖拒绝耶稣为弥赛亚的初步事件,在安息日与法利赛人冲突的事件为进入被弃的高潮时期。 |
27. 马可福音综览-神仆的工作(三)信心在马可福音里,确实是一项独特的主题。耶稣认为,信心可以释放神的能力,使人的罪得以赦免。 |
28. 马可福音综览-神仆的训练神仆深知被拒的结果是十字架,也知道自己要等第二次来临,才能建立国度。在此中间,祂必先给门徒充足的训练,以便他们能独立传道,直等他回来。 |
29. 马可福音综览-神仆的受苦神仆训练门徒就绪后,便进入耶路撒冷,以弥赛亚的身份献大卫的国度给以色列国。却再次遭受弃绝,最后以十字架为结束,此为著名的「受难周」。 马可福音一项明显独特的重点,乃马可极为强调耶稣的代死,这是耶稣降生的目的。 |
30. 马可福音综览-神仆的复活为了使门徒深信主的复活,祂亲自多次向他们显现,让他们知道他们所信的主,满有复活的大能。人间最大的仇敌──死亡也被祂制服,所以跟从祂到底的人,永不失败。 |
31. 路加福音综览-特征与历史背景路加福音是给希腊人的福音,主要对象为希腊人。指出耶稣为旧约预言之「人子」,是神的弥赛亚,是完全人,是世人之模范。祂来是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。 |
32. 路加福音综览-大纲与摘要路加福音的重点是耶稣的所行、教训、被害与复活四个主要部份。 以单卷福音书来看,路加福音是记载基督耶稣生平最完整的一卷书。路加的记载,强调基督作为人子的人性,却未忽略祂的神性。他把耶稣刻画为真正的神──人。 |
33. 路加福音综览-人子的背景(一)路加福音的篇首有别于其他福音书,在序言中,路加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写作的起因及目的。 |
34. 路加福音综览-人子的背景(二)路加以耶稣降生在伯利恒之事作为祂传道事工的开始;有关耶稣降生前的事件,路加给了我们几件其他福音书未记载的数据。 |
35. 路加福音综览-人子的背景(三)耶稣的降生是为要成为救主,将神赦罪的恩惠带给世人。 |
36. 路加福音综览-人子的工作(一)作者介绍人子的预备工作就绪后,便介绍祂广大布道工作。在此段记载中,作者所记人子工作的地点在(1)拿撒勒(2)迦百农。 |
37. 路加福音综览-人子的工作(二)安息日事件是符类福音一个主要的事件,此事为以色列人拒绝人子的高潮,这件事可称作人子正式被弃的记号。 从人子差派十二门徒往外宣道起,至彼得呼认人子为基督(弥赛亚)止,称为人子被弃的后期。 |
38. 路加福音综览-人子的教训(一)这些记载多为耶稣针对宗教领袖对祂的排斥而发的教训。还记载了耶稣私下与一些人的交往,路加也强调祷告的真义、作门徒的代价。耶稣基督在教训中斥责许多关乎神和祂对罪人之爱的错误教训。祂还特别讲到那些阻碍人进神国的事物。 |
39. 路加福音综览-人子的教训(二)路加福音的「比喻」是主耶稣采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或曾经发生之故事,为设喻的内容,且极简短,目的只为解明传达某一真理。此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,并且留给听众问题,到底主耶稣所要教训的是什么,以引起听众主动的思想。 |
40. 路加福音综览-人子的教训(三)包含论勿使人跌倒,论仆人之本分,论神国的来临,「天国延期论」等许多讲论。 |
41. 加福音综览-人子的受苦(19:29 - 23:49)这最后部分一开始便叙述耶稣在棕枝主日进入耶路撒冷,以表明祂为王;及人子进入耶路撒冷受苦的一周。 |
42. 路加福音综览-人子的复活 (24)人子乃是神子,祂不能受坟墓监禁,祂的复活早在自己的预言中。 |
43. 约翰福音综览-简介与本书特征以史实、神迹奇事及教训,证明耶稣是旧约预言之弥赛亚,是神的儿子(是神),祂是全地的救主,凡信祂的便可得永生。 |
44. 约翰福音综览-历史背景与大纲约翰曾亲眼见过主和祂所做的事,并亲耳听过主所讲的真理。所以约翰特意书写一本「基督论的课本」,不但给当时的教会,也为着后世的信徒,指出耶稣基督不是虚渺的人物,而是旧约所预言之弥赛亚、神的儿子。 |
45. 约翰福音综览-神子的背景(1:1 - 1:34)约翰以「道」字形容耶稣的「先存性」、「永存性」、「神性」;耶稣是生命的主、神的荣光、真理与恩典的化身,人只要面对耶稣,便如面对神一般。 |
46. 约翰福音综览-神子的工作(一)( 1:35 - 2:12)约翰用「神迹」这字与符类福音有别,意思是「记号、标记」,此字在约翰福音共享了17次,着重神迹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而非神迹本身。这些神迹是基督的神性和弥赛亚身分的明证,表明神在基督里的启示(显明)祂自己。人可以由这些记号而了解耶稣基督的所是和所作。 |
47. 约翰福音综览-神子的工作(二)( 2:13 - 6:71)作者记神子之工作多半在犹太,故此段比上段长,其中有数件重要事迹,分二地区说明。 |
48. 约翰福音综览-神子的工作(三) (7:1 - 10:21)在犹太,当时住棚节到了,遵守神律法的神子便上耶路撒冷去过节,在那里便被犹太人决定性及最后性的弃绝祂。 |
49. 约翰福音综览-神子的工作(四)( 10:22 - 11:57)与上文住棚节相隔三个月之久。作者只选记支持其主题的两件史事:一是在修殿节所发生的事;一是在伯大尼所行的神迹,藉此显出耶稣不断给选民机会接受祂是弥赛亚。这是主最后将接受救恩的机会赐予他们。 |
50. 约翰福音综览-神子的受苦(一) (12:1 - 13:11)约翰福音由12章开始,作者将读者带进「受难周」内。约翰福音只记受难前一晚的情形,即逾越节前六天在伯大尼,马利亚用贵重的香膏膏抹神子,彷佛要为祂的安葬作准备。 |
51. 约翰福音综览-神子的受苦(二) (13:31 - 17:26)约翰在此着重记载耶稣自知死期不远,便亲自私下教导门徒。这篇道理常被称为阁楼的教训,耶稣显然在预备门徒,希望他们在祂离去之后可以有果效地作工。这些信息既是给他们的,也是给将来一切信祂之人的。 |
52. 约翰福音综览-神子的受苦(三) (18:1 - 19:42)作者在本章将读者带进福音书的高潮:主的被卖、被捕、被审、被钉及被埋等主受难的事迹。受难、代死是主降世之目的,主常说的那「时候」终于来临了。 约翰直截了当地叙述了耶稣受难的经过。耶稣被捕、受审、被钉十字架的记载活灵活现,使我们体会到祂遭受逼迫的情形。然而,此处同时也刻画了一个事实---耶稣都在全权掌管,因为是祂自愿将生命交出的。祂救赎的使命完完全全「成了」。 |
53. 约翰福音综览-神子的复活 (20:1 - 21:25)约翰福音的结尾主要讲述耶稣复活后在坟墓的显现,祂在三个不同场合向门徒的显现。 耶稣的复活不仅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,也是信徒生活的盼望与动力,为人类阐明生命的真义。此后,「活着的,不再是我,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」。 |
54. 使徒行传综览-简介与本书特色使徒行传为新约惟一的历史书,记载了早期教会,从主后30年到62年,30多年间的历史。然而,使徒行传并不是一般的历史书,乃从神学角度撰写的历史书,说明大使命的开始,及成就。这卷书描绘了教会初期的建立,受逼迫后的增长、扩展,以及至最远的罗马。 使徒的证道可分三大系列:a. 布道性、宣道性 b. 护教性 c. 劝慰性 |
55. 使徒行传综览-历史背景、写作数据与目的作者路加本为医生,是新约作者中惟一的外邦人,指出福音广传之迅速,记载了基督教的起源。教会广泛之建立,全是圣灵的工作,是神能力的彰显。 |
56. 使徒行传综览-在耶路撒冷的见证(一) (1:1 - 2:38)在耶路撒冷的见证:(1)圣灵之应许 (2)祷告等候圣灵 (3)圣灵之降临 |
57. 使徒行传综览-在耶路撒冷的见证(二) (2:42 - 5:14)教会之见证:(1)第一次见证 (2)第一次受逼 (3)第一次死亡 |
58. 使徒行传综览-在耶路撒冷的见证(三) (5:17 - 7:60)第一次全体见证:司提反大有圣灵的能力,力证耶稣是基督,故被捉拿到公会去;在公会面前他发表了全书最长的讲道记录。司提反证道的重点,乃是指出以色列国自创国以来蒙神极大恩典,却轻看神、藐视律法、多犯罪及拜偶像,以致国家沦亡。 |
59. 使徒行传综览-在犹太与撒玛利亚的见证(一) (8:1 - 8:40)因着司提反之死和官方的逼迫,使得教会从耶路撒冷分散到犹大和撒玛利亚。作者并指出,一面是外邦人接纳神,一面是犹太人拒绝神,这也正是全书的主旨。 |
60. 使徒行传综览-在犹太与撒玛利亚的见证(二) (9:1 - 11:18)作者引述外邦使者归主的经过后便回到8:1的主题,因耶路撒冷教会受逼迫,以致犹太、加利利、撒玛利亚各地教会纷纷建立;也论及8:40的主题,因腓利的工作直到该撒利亚,记在该撒利亚外邦人归主的经过。 |
61. 使徒行传综览-在犹太与撒玛利亚的见证(三) (11:19 - 12:2)神的道不能因人的计谋而阻碍生长;虽有逼迫在先,但神的道兴旺,使逆境变成顺境。 |
62. 使徒行传综览-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(一) ( 13:1 - 14:28)作者现今接续上文——神的道日见兴旺,越发广传,直到地极。这全靠神特别拣选的器皿保罗,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主名。 |
63. 使徒行传综览-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(二) (13:1 - 14:28)徒13章开始,「行」传的主角与主题均有一极大的转变。主角是保罗,传福音对象主要是外邦人,主要的差传教会是安提阿教会,主题是「后是希利尼人」,救恩转移到外邦人身上。 |
64. 使徒行传综览-耶路撒冷教会大会 (15:1 - 35)耶路撒冷大会最主要的讨论——外邦人得救是否需要受礼仪之要求。大会中的争论有:(a)彼得之见证,(b)保罗与巴拿巴的见证,(c)雅各综合三人之见证及教会之反应,并作具体建议。 |
65. 使徒行传综览-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(一) (15:36 - 16:11)保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教导信徒、传讲神的道一段日子后,又再上路作第二次宣教旅程。 |
66. 使徒行传综览-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(二) (16:12 - 17:13)在马其顿省宣教:(a)腓立比之宣教 (b)在帖撒罗尼迦宣教 (c)在庇哩亚宣教 |
67. 使徒行传综览-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(三) (17:14 - 18:22)在亚该亚一带宣教:(a)在雅典宣教 (b)在哥林多宣教。 从哥林多至坚革哩(18:18)在以弗所(18:19~21)从该撒利 28亚至耶路撒冷(18:22上)返抵安提阿(18:22下)。 |
68. 使徒行传综览-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(一) (18:23 - 20:12)第三次宣教旅程由安提阿开始,重点在以弗所,保罗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那里教导、传讲福音。 |
69. 使徒行传综览-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(二) (20:18 - 20:35)在米利都,保罗打发人前往,邀请30哩外的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前来会面。这次见面及劝勉,流露出保罗对神、对人、对教会的爱。分二部份:一部份自述事奉心志,另一部份则劝勉教会领袖当如何事奉神。 |
70. 使徒行传综览-保罗被捉拿 (21:17 - 24:23)教会西迁是因保罗把福音带到那一边,而保罗到那里却是因他被捉拿后提上诉而引起的。 |
71. 使徒行传综览-保罗提上诉(一) (25 - 26)二年后,非斯都接任腓力斯,提解保罗出庭,保罗又得机会在别的官长面前作证,也提上诉于该撒的资格。 |
72. 使徒行传综览-保罗提上诉(二) (27:1 - 28:31)在罗马遭政府「软禁」时,保罗不停地为主作见证,其中有向犹太首领传讲神国的道。 |
73. 使徒行传综览-结论使徒行传其实是信徒行传,是圣灵掌管信徒的行传,把无用的人变成视死如归的勇士,使他们成为改变社会败坏的改革家,以及造福人群的国家栋梁。 |
结课
完成课程后,将颁发以下证书:
![]() |
结业证书 |